川商创新发展商会

新闻 /News

新闻 News 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 > 川商聚焦

这场重磅论坛释放重要信号:“十四五”时期应关注中国这些投资机会

来源: 四川省川商创新发展商会 日期:2021-04-06 浏览:

3月20日至22日,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“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”在京举行。

2021年作为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,中方代表对外释放“十四五”时期中国的重要布局,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,包括科技自立自强、扩大内需、对外开放等。因为疫情缘故,海外嘉宾基本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会,包括跨国企业代表们在积极表达企业界的诉求,以及对中国市场的看法,和未来投资机会的判断。

3月21日晚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。韩正的致辞对外释放信号,中国会采取有力举措,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,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,确保实现2030年碳达峰、2060年碳中和目标。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,只会越开越大。中国将继续同各国加强宏观政策协调,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顺畅稳定,推动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危机阴影。

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介绍了中国今年及“十四五”时期宏观政策取向。前两个月数据显示,中国多项宏观指标实现快速增长,这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很强、后劲很足。何立峰在发言中还强调了四个安全,将着力维护粮食安全、能源资源安全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、金融安全。

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致辞中表示,中国逐渐成为应用数字科技的全球先锋,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,对高质量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随之扩大。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当中国开始启动现代化国家建设征程时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。

有趣的是,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,连传统石油巨头都在谈新能源投资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总裁阿敏·纳瑟尔在发言中表示,未来在中国的一项工作重点,是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,着手攻克新能源在技术和经济层面的若干挑战。

这场由诸多中外重磅嘉宾出席的论坛,除了对外释放中外关切之外,也透露了诸多未来的投资机会。

“双循环”带来的机遇"

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是外方企业代表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。

联合利华全球首席执行官乔安路表示,“双循环”完全符合中国逻辑,背后中国希望实现更大自给自足,预示着中国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。其重点在国内大循环,也明确是开放的体系,外企的商品、技术等资源可以继续进入中国,还能利用研发、采购、营销等能力,通过搭建创业孵化器等平台,帮助培育更多中国品牌,更好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表示,当前强调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,在于中国国内改革压力很大,国内市场局部还有看得到、看不到的行政阻碍,需要推进相关改革,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。

至于外企关心的市场开放问题,陈昌盛表示,中国营商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,类似医药研发中心数据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

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表示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消费品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,个性化的、多样化的、高品质的消费产品会受到追捧。年轻一代,尤其是二到四线城市的年轻消费者需求增长非常快。未来服务消费占比会越来越大,包括健康、医疗、体育、文化、娱乐、旅游等。

当然,中国的市场环境也在变化。白重恩表示,国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全国大市场,这意味着为不同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,这对跨国企业是一个机遇。年轻消费者对中国国有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,这对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。各国愈发强调经济安全,跨国公司需要努力让中国大众和政府降低对跨国公司安全性的担忧。

下一个颠覆性创新在哪?

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创新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。

特拉斯首席执行官埃隆·马斯克表示未来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肯定会有人工智能,还有这次疫情发挥重要作用的生物医药技术,包括合成的RNA和DNA,数字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会带来重大革命。当然还有自动驾驶汽车,这很快就能实现,3D隧道会极大地缓解大城市的拥堵问题。未来星际旅行将成为可能,生命可以走出地球,去探索更多其他星球。

南方科技大学校长、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表示,信息时代颠覆性的技术,肯定包括现在正在进行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方面的技术。基于光电效应的太阳能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循环,可能是未来的终极颠覆性技术。因为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,如果未来石油、天然气和煤炭被消耗殆尽,要保持目前的工业发展,唯一的答案是通过科技创新,开发用之不竭的太阳能。未来可能会回归到利用宇宙中最简单的氢元素,来发展最清洁、最有效、最长久的太阳能光电制氢技术。

论坛上有关数字技术革命的讨论很热闹。高通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·莫伦科夫表示,5G将对几乎每个行业都产生重大且深远的颠覆性影响,开创全新的商业模式新服务,以及与客户交流与互动的新方式。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,企业界代表在讨论如何发挥创新主体地位时,均强调企业要实现创新资源的全球布局,顺应全球大趋势、提供解决方案。另外,还要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,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。

释放国内消费潜能

内需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,其作用也将更加凸显。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、强劲的消费能力,将会给国内国外企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会。

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表示,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%,如果“十四五”末达到65%,意味着每年进城人数仍将达到千万人级的规模,加上人口加速向城市群、都市圈和中心城市转移,由此带来的购物、医疗、教育、住房等消费需求仍将巨大。中等收入群体扩大,功能性、多样性、个性化、定制化等需求特征趋于明显。老龄群体扩大,医疗保健、健康养老、社区服务、休闲娱乐等银发经济空前繁荣。

王祥明还指出,大数据、物联网、5G、智能制造等新技术不断涌现,从网络约车到共享单车,从电商购物到网络众筹,从移动支付到扫码点餐,新技术会带来消费新业态的快速增长。

数字经济的确孕育了很多市场机会,疫情更是进一步催化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。

物美集团创始人、多点Dmall董事长张文中表示,中国的零售企业在疫情面前面临很大考验。

据不完全统计,不少零售企业的交易次数下降高达15%。要回归商业本质,就是要用数字化的理论、技术、方法对流通企业重新来过一遍,在数字化基础上推进用户、供应链、商品、运营全面的线上线下一体化,才能成为一家真正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流通企业。

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,可以预见农业农村领域也大有可为。白重恩表示,有研究发现农村的消费结构大概比城镇落后10年,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地提高,农村地区的消费增长值得期待。

粮食市场需求很大

新冠肺炎疫情爆发,全球饥饿人口急剧增多,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,也加剧了国际上对粮食安全的关注。我国口粮实现完全自给,谷物自给率超过95%,粮食安全有保障。但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、城市化的推进,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,我国粮食市场需求依然很大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,2020年我国生产6.7亿吨粮食,进口1.4亿吨粮食。我们有一个测算,我国的粮食需求峰值恐怕要到8.5亿吨,未来大概还有6000万吨的缺口,要么通过国内的增产,要么通过进口来弥补。

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表示,未来我国的口粮,不管是大米还是小麦需求总量会逐渐下降,但是随着人们对高质量蛋白消费的提高,我国的饲料粮(包括玉米、大豆),特别是玉米还会显著增长,蔬菜、水果需求会有所变化,畜产品需求会不断增长。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2021年要打好种业翻身仗。

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表示,我国大豆、玉米的单产,跟世界先进水平比如美国的差距还很大,畜牧业的差距更大。国内种业产业很分散,重复投入的多,集中且高强度研发投入的企业不多,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也比较脱节。

要打好种业翻身仗,需要更多技术支持。樊胜根表示,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一个警示,就是要重新思考基因工程。疫情中的疫苗研发、治疗方法等都跟基因工程有关,我国在农业和食物上的基因工程技术应用还有点缩手缩脚。

黄季焜也表示,我国稻谷、小麦要提高品质,玉米、大豆要提高产量,都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。这背后很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物技术、信息技术、装备技术。其中,生物技术就包括了转基因、生物育种等技术。
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

微信订阅号

微信订阅号

微信服务号

微信服务号

川商创新发展商会  电话:028-87058883  邮箱:office@CSIDA.net  地址:成都市高新区天府二街166号雄川金融中心1栋21层

Copyright © 2012-2021 四川省川商创新发展商会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蜀ICP备2020036382号-1  Xml网站地图